作者: 金叶子
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以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为代表的园区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6日发布了《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百强园区中,国家高新区占52席,国家级经开区为48席。此外,百强园区中千亿级园区已达54个,较上年增长6个。
江苏、广东、山东为“头部阵营”
报告显示,今年共有54个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较上年增长6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的园区达67个,较上年增长2个;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的园区达49个,较上年增长9个。
百强园区中,52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营业收入达379336亿元,占所有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的7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2714家,占所有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81%。入围百强的经开区,其出口额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出口额的60%。
区域分布方面,报告显示,江苏省占19席,其后依次为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入榜园区数量分别为9席、8席、8席、7席。甘肃省、青海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未有园区入榜。
从区域实力看,1~30名中,江苏省占6席,在发展质量和数量方面保持高位,与广东省(4席)、山东省(4席)共同组成园区百强的“头部阵营”。
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北上广保持领先优势,江苏、浙江需重点关注腰部园区;中部地区总体实力持续提升,安徽、湖北两省进位明显;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头部园区相对稳定,整体略有下滑态势;东北地区辽宁领跑,各省分化较为明显。
仍有六大问题
报告显示,目前园区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加剧、经开区创新发展压力较大等六个问题。
百强园区中,入围数量、经济总量、进位情况等数据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呈减缓态势,但西部园区发展仍较弱。
从入围数量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入围园区数量分别为57、21、15、7家,相比2022年,东部减少2席,中西部分别增加1席,但西部数量仍较少。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2023年东部入围经开区的GDP,分别是中西部的1.78倍、1.71倍,东部入围高新区的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是中西部的1.82倍、1.73倍,差距仍较大但幅度有所减小。从进位情况看,以湖北、安徽、江西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进位较为明显,西部进位不明显。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和浙江,其腰部和尾部入围园区位次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加剧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国家经开区在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指标上的差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国家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仍在加剧,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尤为突出,而经开区则是创新发展压力较大。以排名1~30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为例,入围高新区是入围经开区的约10倍。此外,整体来看,入围经开区与入围高新区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上差距也较大。
除了上述三个问题外,园区发展还存在都市圈中心城市园区独强、部分经济大省的园区不强、转型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的问题。
例如,2022年,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但从十大省份百强园区入围情况看,福建省、河南省入围的园区数量不多,均只有3个;山东、湖南两省入围园区的实力不强。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针对这些问题,百强园区发展应重点做好“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开放化”。例如要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数字化方面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各个园区还应建立和完善外资企业服务机制,支持园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全链条国际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