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撞上“黑天鹅”,减速器牛股突然跳水,热门股集体回调!首个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发布,两路活跃资金盯上3只概念股)
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如可复制工业场景、数字孪生、云边协同等不断取得突破,产业未来前景广阔。
9月19日早盘,上证指数低开高走,在石油石化、钢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煤炭、银行等传统板块的带动下,午间收盘时指数翻红。
盘面上,个股涨少跌多,早盘超3700股飘绿,其中超导、6G、液冷、BC电池、光刻机等题材跌幅居前。
中富电路、昊志机电、福日电子、立达信、京华激光、苏大维格等前期大热的股票早盘大幅下跌。以昊志机电为例,该股曾是减速器概念的大热门,在今年4月28日至7月4日期间最大涨幅接近2倍。今日开盘该股大幅走低,盘中跌超11%。
9月18日晚间,昊志机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肖泳林先生的通知,其于9月18日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2023年8月25日,证监会决定对肖泳林立案。
昊志机电表示,本次立案调查事项系针对肖泳林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的日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其本人仍在公司正常履职。肖泳林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同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正常。
首个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发布
2023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9月20日至24日在合肥市举办,据了解,大会将推出全国首个拥有大模型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羚羊3.0”平台,发布工业大模型和“数字工匠”应用场景,打造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空间。
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3.64%。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如可复制工业场景、数字孪生、云边协同等不断取得突破,然而仍面临数据难采集、产业协同难和网络安全等制约。
以GPT系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预测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和音视频处理能力上有着飞跃式的突破,该类高性能AI的加入将提升工业互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人机协同,重塑数据跟踪和分析的流程,助力于工业大模型的产生,有望让机器拥有“大脑”,加速工业互联进程。
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1.2万亿
工业互联网即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5G技术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
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元,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240家,服务企业超过26万家。
据华西证券研报,IDC预计,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的推动下,到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解决方案市场将达到56.1亿美元(约合361.6亿元人民币),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29.6%。
A股市场上,布局工业互联网相关业务的概念股超160只。鼎捷软件与工业富联通过IT与OT的技术融合持续完善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方面的业务布局,包括:1、携手打造细分行业头部客户的灯塔工厂;2、联合打造标准化IT+OT解决方案;3、共同开拓行业市场。
国泰集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新增“双跨”平台名单,成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长虹美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开放性和拓展性,积极利用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家电产品和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消费体验。
力合科技的“5G+AI+VR水环境智慧化监管解决方案”在多个省份得到示范应用,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东土科技自主研发了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工具软件等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在工业领域推动软件定义控制技术和工业网络全IP化,在AUTBUS国际标准、TSN网络通信、基于软件定义的智能控制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高增长潜力的概念股出炉
资金面上来看,按照区间成交均价计算,9月以来北上资金增持超亿元的概念股有8只,包括格力电器、科大讯飞、工业富联、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同期融资净买入超亿元的有12只,包括软通动力、中联重科、拓维信息、四川长虹、赛意信息等。北上资金和融资净买入均超亿元的仅TCL科技、中联重科、江淮汽车。
不少细分行业龙头股未来增长潜力可期。数据宝统计,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35股今明两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30%。13股净利润增速均值翻倍,包括TCL科技、绿盟科技、安恒信息、红豆股份、华中数控、东土科技等。
以最新收盘价与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9股上涨空间超50%,如南都电源、国联股份、苏文电能、科大讯飞、朗新科技等。南都电源上涨空间89.87%排在首位。民生证券关于南都电源的研报表示,目前公司已拥有储能锂电电芯年产能10GWh、系统集成年产能10GWh。此外,公司在建项目包括4GWh储能锂电电芯产能项目、年产10GWh智慧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已于6月底开工)。随着项目的建设的进行,公司将极大提升储能领域产品及系统交付能力。
责编:林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