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条件逐步构建一个离岸人民币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的金融生态圈,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9月23日,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香港可以利用其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独特的枢纽地位,帮助国家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大力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促进人民币持续国际化、以及经济绿色转型,为国家承担新的使命。
史美伦介绍,香港交易所近年来着力推动在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领域的制度创新,目前已成为中国新经济公司融资的首选国际市场。2018年香港借鉴国际经验,为同股不同股权的新经济企业,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新路径,也为中概股回归敞开了大门,今年还推出了针对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新规,进一步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2023年7月底,已有274家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累计市值占比25%,其中包括119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企业。同时,在内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香港交易所已将国际公司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大力吸引国际高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香港交易所当前在大力培育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圈,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新的动力。已经陆续推出了A股ETF产品、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和期权、MSCI系列产品,例如,2021年10月推出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管理持有中国资产风险的便捷工具。今年6月,成功推出了港元—人民币股票双柜台业务。目前共有24家香港上市公司加入了双柜台。中国证监会也已经宣布下一步将会将人民币股票加入到港股通。通过以上的广泛努力,香港有条件逐步构建一个离岸人民币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的金融生态圈,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此外,香港正在努力建设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于2035年前把香港碳排放总量由2005年水平减半,并承诺将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间再投入2,400亿港元,推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史美伦表示,香港交易所作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枢纽,在引导金融市场加强对ESG信息披露、可持续资产配置和产品创新等多个层面,港交所正通过完善上市规则和监管框架,推动金融市场做出一系列结构性转型。具体包括:
第一、不断强化上市发行人的ESG披露要求,搭建可持续发展信息平台,让投资者和整个金融市场尽可能丰富地、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比如2016年港交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刊发ESG报告,是首批强制上市公司做ESG披露的交易所之一。2019年咨询市场意见后,又增加了强制披露的内容。
第二,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保持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准则与国际最新监管要求一致。
第三,拓宽绿色转型投融资渠道,增加绿色投资标的创新。股市方面,已经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公司登陆港股市场。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具有科技含量的绿色及可再生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利用今年推出的特专科技新规融资,解决早期发展的资金需求。债市方面,2022年共有75只GSS(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债券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筹得228亿港元。
第四,搭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高碳资产定价效率。港交所于2022年10月推出了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为国际自愿性碳信用产品及其他绿色工具提供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环境成本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