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中国农民丰收节刚举办罢,国产花生进入集中收获期,在此节选小学课文——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为引,浅谈新作花生。
一、“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历经了四个月左右的成长,华北黄淮主产区的夏花生、东北产区的春花生进入集中收获季节,而花生的收获过程远麻烦于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需要经历“刨出地表→整株晾晒→秧果分离→场地晒果→脱壳售出”的较长过程,才能成为市场上流通的通货花生米,往常的集中上市时间至少要等到国庆假期之后出现。
二、“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上周华北黄淮产区的降雨天气,让人感到了秋日的凉爽,也延缓了已收获春米的购销节奏,让贸易商从快熊行情中喘了口气。然而,降雨也给接下来的夏花生(麦茬、蒜茬等)收获增添了不少麻烦,不请自来的还有延续至国庆假期的阴雨天。
如果天气预报兑现,种植户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很有可能出现:机器下不了地,人工效率降低而成本增加,整株晾晒和场地晒果更是失效,然后是淋雨了色泽变差卖不上价,而且水份大了更不易存放,就算丰了产量也不好说能否丰收入。
对于贸易商而言,既要走出旧形势,即旧作陈米低产量且没什么结转库存;也要应对当前形势,即下游客户(食品加工厂、内贸批发市场、外贸商、油厂)长期刚需采购(随用随采,不主动备货)+以油厂为代表的加工方因加工利润不振而频繁压价原料+新作面积有限恢复且生长期总体风调雨顺;还要面对新形势,即对购销节奏的把握应加入天气变数、地区价格差异机会,以及何时交易新米整体品质下降还是新米好货更紧俏了。
三、“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地下结果的花生,其面积直到夏花生种植完才算全部落实。花生价格在经过了2020年的历史高位后,在2021年(花生期货元年)被“旧作大增产+新作面积回撤有限+进口规模高位”三座供给侧大山给压制出“M”形大熊市,当年此时的降雨延后新米集中上市,也造成了新米品质下降,叠加下游需求已经提前透支,最后集中上市的新米低开低走,严重打击了2022年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2022年,花生种植面积减少两成以上,奠定了2023年花生价格重返历史高位的牛市格局。此外,2022年以来的玉米价格的高位运行也吸引了农户的种植意愿,而且玉米种植更加简单和便宜。于是,相互争地的花生和玉米在2023年面积都有增长,其中花生面积增长定性为低基数上的有限恢复。
生长期天气方面被认为是大体风调雨顺,无明显遭灾,单产暂无利多。然而,面对前述的收获季不利天气,一株花生到底有多少果实,花生到底“可不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四、“花生可以榨油”
9月份,大中小型油厂陆续试探性入市,一方面是相应的补库刚需遇到8月28日以来的花生现货熊市(跌价速度高于日频),另一方面也受到了饲料领域偏强的温度传导,从而改善了花生粕收入,从而使得散油榨利触及平衡线。
随着中秋国庆假期临近,此时市场发现,又是熟悉的油厂收购报价高开低走,实际严控品质,假期前暂停收购,还是这些常规操作。
需注意,花生需求,五成以上为油用,四成以上为食品用,即将进入四季度,花生如要反弹,它需要同时点燃这两个“引擎”。
此外,在相对集中的油用需求中,当下两大头部油企尚未开收,它们采取行动的时间节点和收购量,是花生现货行情的重要风向标,企稳、反弹还是反转,需要有它们的力量参与。
五、《落花生》
落花流水自有意,旅行轻装好过山,
花开得时人富贵,生生不息又一轮。
(张大龙 中粮期货研究院 农产品资深研究员 期货交易咨询资格证号:Z0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