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5日,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CPB)公布的最新《世界贸易监测》数据显示,7月全球贸易量同比下降3.2%,创自2020年8月以来最大跌幅,环比下降0.6%。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疫情期间贸易在高需求情境下运行,当前全球通胀上升,各国央行在2022年开始大举加息以及疫情后消费者转向服务消费等因素,令全球商品贸易出口走弱。
高息环境影响全球商品贸易需求
自各大央行开始加息以来,世贸组织(WTO)一直在持续呼吁关注加息的负面外溢效应。
今年瑞士达沃斯论坛(1月)期间,WTO总干事伊维拉就呼吁要关注影响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利率走势是重要一项。
其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通过抑制需求来降低通胀,这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外溢影响。
此次CPB的情绪指标显示,未来几个月全球贸易仍将疲软。分析师认为,在未来,缺乏信贷宽松将继续拖累出口。
目前,虽然市场预计未来数月内利率不会进一步上升,但在有更多证据表明潜在价格压力已得到遏制之前,各国央行不太可能削减借贷成本,近期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5.25%-5.50%的区间水平不变。季度经济预测显示,预计年底前还会加息一次,未来两年的利率目标也被上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未来在进一步加息上将谨慎行事,不过在对抗通胀方面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Capital Economics全球经济学家科特斯(Ariane Curtis)表示:“高利率的滞后影响,可能会对某些商品的需求造成更严重的压力,全球贸易可能要在几个月后才能达到(最)低谷。”
柯蒂斯解释道,汽车和家居装饰等经常使用借贷资金购买的商品的进口需求,将最为疲软。
金融服务公司杰富瑞(Jefferies)经济学家库马尔(Mohit Kumar)则认为,贸易可能会追随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趋势。
近期WTO再次重申了其对于2023年贸易增长1.7%的预判,但认为这样的目标是在“下半年贸易如期回升的情况下才可实现的”。这一增幅低于2022年全球贸易2.7%的增长率,也低于过去12年来2.6%的平均增长水平。
全球多数国家贸易量下降
CPB数据显示,全球大多数国家7月贸易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欧元区同比下降2.5%,美国同比下降0.6%。
由于CPB的数据没有细化到亚洲各国,如果用美国贸易数据服务提供商Descartes Datamyne的数据库查询就可以看到,在美国总需求下降下各方的微妙动向,特别是近年来对美贸易增幅较大的越南和印度,在今年对美贸易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以目前的1-8月数据为例,Descartes Datamyne的数据库显示,美国进口来自全世界的海运集装箱减少18%,其中从越南减少进口量23%,印度到美国的集装箱量减少了13%。
在加利福尼亚州从事货代多年的美线专家罗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说明美国需求正在下降,所有经济体都会受影响,只是程度不一,不过由于疫情期间贸易量激增存在高基数情况,用目前的数据同2019年时的数据相比更有统计意义。
他对记者解释道,从实地观测角度出发看,印度从近几年才开始发力。“从美国海运进口量来说,印度排在第四,前三名分别是中国、越南和韩国。与去年同期相比,印度对美货量减少13%,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接近30%,增幅较大。毫无疑问,美国慢慢会有一些低端的轻工产品在印度采购,特别是服装类,这个过程也一直在进行之中。”
“但从速度上来说,印度的货量不会像越南哪样在一年内增加很多。目前,印度出口美国的货量也就是越南的一半左右。”罗杰补充道。
CPB的数据显示,受日本、欧元区和英国产出下降的影响,7月全球工业产出环比下降 0.1%,其中欧元区环比下降0.9%,日本环比下降1.7%,英国环比下降0.7%;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环比上升0.2%,拉丁美洲环比上升0.1%,非洲和中东地区环比下降2.5%。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美国在推动其制造业回国,且美国的制造业在过去两年中出现了投资增长,但实际上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增幅要比美国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为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并且,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时隔多年终于实现正增长。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
202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96%。
“在2021年之前,中美的相关数据(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都是下降的,不过彼时中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是上升的。但是2021年时中国企稳了,而且还提升了。”崔凡解释道,在2021年和2022年两年中,中国数据的提升幅度比美国要大,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进一步的集聚并没有停下来,“虽然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出去了,其中包括中国到美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外投资的一些主动转移,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向中高端攀升的增长点,譬如来自汽车和船舶业的订单。”
“以船舶业为例,其订单目前占到全球的7-8成,所以中国一部分的制造业在向中高端攀升过程中,总体制造业的规模在上涨。”崔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