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京报评论
对“量身定制”的骗局釜底抽薪,还需堵上信息泄露的漏洞。
文 | 徐秋颖
电信诈骗,这次盯上了人们的出行信息。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黄女士在某出行平台上订购机票后,在出行日期前两天收到短信,称其购买的机票因飞机机械故障航班取消,并说有问题请拨打客服电话。黄女士在拨通相关电话后,“客服”解释退票后可获得200元赔偿金,需要其下载某App进行相关操作。当黄女士在安装好的App内填写有效个人信息和有效数字领取码后,立即收到了银行发来的大额扣款提醒短信,这才发觉自己被骗。
当前,中秋、国庆“双节”已至,旅游高峰随之到来。在人员出行密集的时段,骗子又开始利用民众“一票难求”的心态骗取用户票款。而且还使用AI技术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比如冒充黄牛代抢火车票,再用“火车票合成神器”制作火车票短信和截图,在收取加价费用后,即消失无踪。
类似“退改签”、冒充黄牛诈骗,不仅使乘客财产受损,还耽误了人们计划好的假期行程。人们购票时,还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票,尽量选择官方售票平台。在收到此类信息时,也得多个心眼儿,千万别怕麻烦,切记去官方网站核实。
预防电信诈骗天天说,为何很多人还会轻易上当受骗?包括黄女士在内,其实从很多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收到的信息准确得令人“不得不信”。短信中的姓名和航班信息都准确无误,这让乘客降低了防备心理,而且眼看行程有变,该怎么办?一旦焦急的心态占上风,来不及深想就按“客服”指令操作。
而且,这种根据个人出行信息,精准定制的诈骗套路,有别于之前的广撒网式随机诈骗。遭遇这种诈骗,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确会遇到的出行场景,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连高学历人群也不能幸免。有报道披露,近年来电信诈骗的被害人中高学历被害人的占比逐步增大。
而对于手段不断更新的电信诈骗,尤需有效应对,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曝光打着出行名义的诈骗套路,让人们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公安机关需要深查到底是哪个环节泄露了乘客个人信息,航空公司、铁路部门是否出现了“内鬼”,只有堵上漏洞,才能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当然,无论骗局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量身定制”的骗局,诈骗分子还是盯着人们的钱包,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只要涉及钱财,绝不轻易转账,何况还是主动“理赔”的。假期期间如果遭遇了出行诈骗,也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 / 马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