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信建投:汇金超预期增持 板块节奏大带小 地板推动天花板

admin 10-12 1
中信建投:汇金超预期增持 板块节奏大带小 地板推动天花板摘要:   中信建投发布研究报告称,汇金公司超预期增持,是对银行板块的整体托举,更是对银行中特估的高度肯定。以大行中特估为起点的银行板块系统性重估应当收到重视,有逻辑支撑、有资金支持、有政...

  中信建投发布研究报告称,汇金公司超预期增持,是对银行板块的整体托举,更是对银行中特估的高度肯定。以大行中特估为起点的银行板块系统性重估应当收到重视,有逻辑支撑、有资金支持、有政策呵护。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是炒主题,而是有实实在在逻辑支撑的系统性重估。本次汇金增持正是补上了资金支持这一环,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对国有大行特估的信心。在中特估主线驱动下,国有行凭借其不差的基本面表现有望恢复至0.7倍PB以上的估值水平,并在比价效应下地板推动天花板,支撑基本面更优、成长性更高的优质区域性银行实现估值突破。

中信建投:汇金超预期增持 板块节奏大带小 地板推动天花板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1. 汇金公司增持四大行,中特估主线再回归。

  10月11日,四大行集体公告汇金增持,按照收盘价测算,汇金公司本次分别增持工行、建行、农行、中行1.30、1.17、1.36、0.94亿元,累计增持4.77亿元,同时四大行均公告未来汇金还将继续增持,充分彰显出其对国有行经营的信心。四大行是银行板块的基石,对板块整体景气度有关键指向意义,更是银行业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核心,对今日增持及未来增持意愿的主动公告,真金白银进场,既是对银行板块的整体托举,更是对银行中特估的高度肯定。

  2. 汇金增持后板块基本跑赢大盘,短期大行引领,中期内优质银行涨幅更高。历史上,汇金共5次增持四大行:

  1)2008年9月19日,汇金公司首次宣布增持工行、中行、建行,当日增持0.25亿元,随后在1年承诺期内累计增持21.81亿元,6个月内银行板块分别实现21%、4%的绝对、相对收益率。

  2)2009年10月9日,汇金公司第二次购入工、中、建行三家大行股票,当日增持2.63亿元,6个月内银行板块上涨4%,跑输大盘;

  3)2011年10月10日,汇金在当日增持1.97亿元四大行股票,随后在1年承诺期内累计增持30.99亿元,银行板块6个月上涨7%,实现9%的相对收益率;

  4)2012年10月10日,汇金公司第四次买入四大行股票,当日买入0.54亿元,在6 个月的承诺期内累计增持金额达30.17亿元,银行板块6个月内强势上涨29%,相对收益率达24%;

  5)2013年6月17日,汇金公司第五次增持四大行3.62亿元,在随后6 个月的承诺期内累计增持金额达18.96亿元,当时正处于“钱荒”期间,行业环境极其恶劣,因此效果相对较弱,银行板块跑输大盘。

  值得关注的是,前四次增持后银行板块估值均呈现出地板推动天花板的特征:大行在短期内涨幅较高,而基本面更优质的银行,即当时以兴业、民生为代表的股份行在6个月内实现了更高的涨幅。

  3、国有大行中特估绝不是主题炒作,而是有实实在在逻辑支撑的系统性重估。

  正如我们在5月《国有大行中特估:不差、干净、见底》报告中提出的,国有大行中特估有三大核心逻辑:1)不差,国有大行房地产、城投等重点领域风险不差,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2)干净,历史不良出清彻底,全口径不良率已完全反应并消化当前估值隐含不良,且已见顶。3)见底,大行ROE已在底部,推动ROE回升的临界点利润增速离当前利润增速非常近。

  4. 板块节奏大带小,地板推动天花板。

  首先,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的关键拐点,宏观拐点对更偏板块beta的大行更有利。其次,今年大行中特估的板块主线逻辑也有利于大行率先表现。因此,不同于以往先给板块天花板估值锚,再带动低估值的节奏,今年的节奏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先提升板块地板估值,再推动天花板水涨船高。考虑到当前监管机构对于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强调, 增量资金的加入利于进一步提振银行估值,我们认为本次增持后国有大行涨幅有望高于同期水平,推动基本面更优质的银行估值向上突破。

  5. 以大行中特估为起点的银行板块系统性重估应当收到重视,有逻辑支撑、有资金支持、有政策呵护。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是炒主题,而是有实实在在逻辑支撑的系统性重估。本次汇金增持正是补上了资金支持这一环,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对国有大行中特估的信心。在中特估主线驱动下,国有行凭借其不差的基本面表现有望恢复至0.7倍PB以上的估值水平,并在比价效应下地板推动天花板,支撑基本面更优、成长性更高的优质区域性银行实现估值突破。

  6. 风险提示:

  (1)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企业偿债能力削弱,资信水平较差的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从而引发银行不良暴露风险和资产质量大幅下降。

  (2)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集中暴露,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较大冲击,大幅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3)宽信用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公司经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持续,从而对公司信贷投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4)零售转型效果不及预期,权益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影响公司财富管理业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