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好的业绩也没用。”有光伏企业高管感叹。
2023年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光伏板块全年估值大跌基本已成定局。近期,通威股份终止160亿元定增,高景太阳能撤回50亿元IPO申请,行业一系列变动难免让外界担忧——光伏板块正在遭遇资本退潮。
“市场有意见猜测高景太阳能撤回IPO,可能是投资方IDG成分占比过高。”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不过,更主要的原因,仍在于目前的行业大环境。
今年光伏板块上市公司,股价跳水的并非少数。10月13日,Wind光伏板块统计的84家上市公司总估值,相比年初跌幅达25%,市值蒸发超过7000亿元。
不过,仍有投资机构表示,还在积极投资新能源赛道。在业内看来,并购重组或许会在接下来迎来一波高潮,这不失为一种良性的产业发展。
资本“退潮”:多家公司撤回IPO,光伏板块蒸发7000亿
提交深交所创业板IPO申请四个月后,光伏硅片企业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景太阳能”)在9月末选择撤回申请。
成立于2019年的高景太阳能,主营大尺寸硅棒和硅片的研发制造,在光伏整体产业链中位于上游。公司此前计划通过IPO募资50亿元,其中超过七成将用于扩产,投入宜宾25GW单晶硅棒及5GW单晶硅片生产建设项目,另外四分之一的募资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冲刺IPO前,高景太阳能已在2022年先后完成了16亿元A轮融资与超25亿元B轮融资。背后投资方阵容也颇为豪华,涵盖了知名风投IDG、珠海国企华发集团,以及爱旭股份、新特能源等光伏企业。
关于撤回IPO申请,高景太阳能未就原因给出进一步说明。
资本退潮,业内业外的隐忧逐渐汇流。
“看公开的再融资项目进展就知道了,都是撤回、撤回。”一家新能源领域私募基金的经理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今年8月末,证监会明确提出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申万宏源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A股共发行新股18只,环比减少10只,同比减少32只;合计募资166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40.4%、72.9%,并创下近两年月度新低。
不过,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证监会发声收紧IPO之前,已陆续有光伏板块企业撤回了IPO申请,包括主营金刚石线的原轼新材与主营硅片、硅棒的华耀光电。到了9月,聚成科技与拓邦新能也撤回了IPO申请。
“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价值存在明显低估。”9月26日,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宣布终止一项规模高达160亿元的定增,并在公告中如此表示。
坐享硅料涨价这一利好,通威股份去年拿下了光伏板块的营收与利润双料冠军,并因2022年下半年延伸布局组件环节而频获关注。而随着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调,通威股份难以重现一度高达200%甚至300%的业绩增速,股价也由年初约40元/股跌至目前的30元/股左右。
在部分光伏行业从业者看来,与其他行业相比,业绩常年维持着“优等生”表现的光伏板块遭遇的无疑是资本的错杀。
Wind数据统计显示,光伏板块84家上市公司2023年中报业绩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中位数为33.52%,而全部A股超过5000家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为2.03%。
业绩跑赢,这一行业股价却逐渐失光。Wind光伏板块统计的84家上市公司总估值已从年初的合计2.809万亿元,降至目前的2.0934万亿元,跌幅达25%,市值蒸发超过7000亿元。
其中,晶科能源(688223.SH)今年8月发布了业绩同比大增超过300%的中报后,次日股价下跌11.99%,创下截至当时近16个月的新低。公司随后紧急启动回购,拟出资3亿元至6亿元。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天合光能(688599.SH)年初至今股价跌幅已超过50%,晶澳科技(002459.SZ)、迈为股份(300751.SZ)、弘元绿能(603183.SZ)等跌幅超过40%。
“光伏板块对负面因素充分定价,估值已压缩至历史低位。”中原证券研究所在9月末的一份研报中提出。
为何资本不再看好光伏?
“光伏因为业绩太好,好于预期,所以跌。游资宁可去炒题材概念股,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甚至亏损的概念股。”有上市光伏企业高管向贝壳财经记者感叹,从财务数据看,光伏企业几乎家家都是“印钞机”,但公司股价与业绩的背离程度却在不断拉大。
“资本市场看的是预期。”有从业者向贝壳财经记者提出,今年光伏产业实际表现要比预期差一些,因此出现了目前被解读为资本“退潮”的局面。
对多数出口海外的光伏企业来说,欧洲均是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但在2022年的高基数以及高库存影响下,业内认为今年的欧洲市场或难以维持同样的高增长。光伏组件出口数据今年夏季出现下滑即是一个信号。
而更关键的因素,产能过剩压力不容忽视,以及过剩预期下不止不休的扩产竞赛。
彭澎认为,光伏行业在金融二级市场遭遇融资逐步退出,主要原因还是行业整体产能扩张得极大,如果进行大量融资继续上产能,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晓峰表示,企业如拟继续冲刺IPO,非常核心的问题是需要保持团队、营收和利润的稳定,但恰恰是在目前的周期下要做到这三点非常不易。“可以看到光伏的度电成本是在不断下降的,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利润空间的不断挤压。行业选择扩产,无非是希望在利润被摊薄的前提下能通过扩大出货量,通过以量补价将营收维持在一定水平,一旦营收无法保证,利润水平必然面临下降”。
李晓峰表示,今年以来IPO申请获得受理的光伏企业超过二十家,在当下发行节奏放缓且未明确恢复时间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全部走完审核上市流程可能需要三至四年时间。这也意味着企业如选择继续等待IPO,就必须在这段时期内维持较好的财务表现以满足上市要求。
如果企业选择继续坚守IPO,应该如何在当下修炼内功?
除了尽最大努力保持经营稳定外,业内人士认为,光伏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监管的对于生产经营与业务类型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区别,例如上游硅料企业需更关注环保、能耗等问题,中下游企业则应重点关注生产安全责任、光伏产业政策及补贴政策变化、业务资质许可、土地手续及相关行政审批文件合法合规等问题,涉及海外市场销售的企业还需关注国际贸易摩擦、反倾销、反补贴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更有利于减少阻力,缩短上市周期。
并购重组或迎一波高潮,融资模式待破圈
“我们还是在积极投资新能源赛道。”一家投资机构的运营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已切身感受到寒意的企业,解决如何过冬迫在眉睫。
光伏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今年以来撤回IPO申请的五家企业中,仅一家拟募资金额为5亿元以下,其余四家均在15亿元以上,超过A股IPO平均募资水平。此外,目前排队中的光伏企业不乏大额融资,其中,今年9月冲刺上交所主板IPO申请获得受理的正泰安能,预计募资规模为60亿元。
发行上市、定增募资等二级市场融资途径具有融资便捷、成本较低的优势。随着当前发行节奏放缓,其他方法的可选性不断增强。
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金融证券律师陈雷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实体企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有所改善,企业还可通过增资扩股、信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形式进行融资。
通威股份在撤回160亿元定增时即表示,将合理利用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其他融资方式,统筹资金安排,保障募投的两项扩产项目顺利实施。
李晓峰认为,如果拟上市的企业本身募资规模并不是特别庞大,可以考虑将银行贷款作为代替资本市场的另一融资渠道。但如果企业融资体量较大,选择贷款的话或许经营利润难以覆盖融资成本,仍需考虑继续申请IPO。
此外,李晓峰同样表示,并购重组或许会在接下来迎来一波高潮,这不失为一种良性的产业发展。
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外,近年来国内新能源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GDR(全球存托凭证)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业内人士认为,国内REITs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新能源企业公募REITs报审过程中监管部门对发行企业的底层资产情况、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现金流等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行人的资产状况和综合实力设置了门槛。与2022年锂电企业扎堆瑞交所发行GDR形成对比的是,光伏企业在境外发行GDR的热度似乎不及预期,除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差异外,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GDR新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股上市公司的GDR发行节奏和融资策略。
“目前民企融资渠道还是相对有限的,希望能继续推动金融创新,尤其是银行业。”陈雷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行业未来变局,有头部光伏企业创始人曾提出,今后两三年,超过一半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企业可以平庸,但不能在关键决策上失误。”彭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每一轮优胜劣汰,活下来的企业要么是规模大,要么是资金雄厚,但最厉害的还是掌握高科技的。”一家光伏企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差异化竞争依然有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