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原标题:锐减50%!发生了什么?
作为老基金适应市场变化的一种方式,随着新基金发行注册的便利化,老基金转型数量出现了明显萎缩。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转型数量63只,同比下滑超过50%。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转型的目的通常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延续基金的生命力,随着新基金发行注册更为便利,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对基金行业的规范监管等,近年来老基金转型的需求也出现大降。基金公司还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强化投资者适当性,提升投资者体验等方式,提升老基金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今年以来基金转型数量63只
同比下降52%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今年以来累计有63只老基金转型,比去年同期锐减52%。从转型方向看,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混合基金转型,指数基金转型是三大主流方向。
封转开中,既有定期债基转为开放式债基,比如“汇添富稳丰中短债7个月”转为“汇添富稳丰中短债”,也有部分封闭运作的权益类基金到期开放和转型,比如“国泰价值远见两年封闭运作”转为“国泰价值远见”。
混合型基金转型,有的为定开转持有,比如“鹏扬景瑞三年定开”转为“鹏扬景瑞三年持有”,也有混基转债基,比如“鹏华金鼎灵活配置”转型为“鹏华永达中短债6个月定开”。
指数型基金转型中,有的是冷门指数变更为热门指数或主流指数,比如“广发中小企业300ETF”转为“广发国证2000ETF”,“华安上证龙头ETF”转为“华安上证50ETF”,也有部分场外指数基金变更为指数联接基金。
此外,还有部分产品为“资管大集合转公募”,债基转型,量化基金转指数基金等。
谈及基金转型数量的下降,基煜基金认为有多重因素的影响:监管政策方面,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基金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基金产品的创新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基金公司在进行产品转型时需要更加谨慎;另外,随着新基金发行注册便利化,基金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推出新产品,降低了产品转型的需求。最后,公募基金产品的竞争逐步激烈,基金公司更注重产品创新和差异化,而非简单地进行产品转型。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孙桂平也认为,转型基金数量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基金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在分级基金、保本基金、以及券商大集合转型潮后,目前各类型基金特点鲜明,运作机制也较为成熟,因为基金类型取消等原因发生转型潮的现象逐渐变少;另一方面,新基金发行适用快速注册机制等便利化措施后,新基金发行加快,基金“保壳”动力减弱,也导致基金转型数量减少,同时基金清盘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提升产品竞争力
延续基金产品的生命力
从基金转型趋势来看,近年来基金转型数量呈现震荡下降趋势。2018年-2022年,历年转型基金数量分别为175只、179只、201只、263只、161只,今年以来转型基金仅为63只,经历过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券商大集合转型潮后,叠加当前新基金发行注册便利化,基金转型体量日渐萎缩。
由于基金转型中涉及到持有人的体验变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基金转型中,普通投资者需要关注产品类型、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运作方式等变化,也要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的匹配。
基煜基金表示,在基金转型过程中,投资者需要关注产品类型、风险收益特征、市场热点、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以及费用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评估新的基金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投资者还应保持关注基金公司的公告和信息披露,以便及时了解基金转型的具体情况。
另外,基煜基金还表示,基金转型可能会涉及到产品类型的变更,如从股票型基金转为债券型基金,或者从分级基金转为普通基金等。基金转型可能还会导致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化。例如,从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转为低风险低收益的基金,或者从主动管理型基金转为被动管理型基金等。投资者需要关注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化,以便评估新的基金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
孙桂平也认为,基金转型是基金市场化运作的一种方式,对于某些规模较小的基金来说,通过改变投资策略或者基金运作方式来明确产品定位,更好适应市场投资需求,从而有利于提升基金规模。不过,有些基金转型前后,持有人体验会发生较大变化,投资者需要密切持有基金转型前后的产品类型、风险收益特征、投资策略,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基金转型后和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是否继续匹配。
在孙桂平看来,对于某些规模较小的基金来说,基金转型更多扮演的是基金清盘前的过渡角色,基金公司希望通过基金转型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延续基金产品生命力。
而为了提升产品的生命力,孙桂平建议,一是基金公司应该优化基金产品布局的顶层设计,深挖市场投资需求,明确产品定位,采取以质取胜的基金发行策略;二是基金推广时,需要更注重基金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和客户投资需求适配性,向合适投资者推荐适合长期持有基金产品,并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增强客户投资体验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