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双11”不能只有最低价

admin 11-13 1
“双11”不能只有最低价摘要:   来源:北京商报  进入第15年的“双11”,在消费者端的反馈归于平淡。  那些疯狂“剁手”的燃情岁月,逐渐被理性、克制、谨慎所取代,这场电商“造节”带来的狂欢,不得不走向新...

  来源:北京商报

“双11”不能只有最低价

  进入第15年的“双11”,在消费者端的反馈归于平淡。

  那些疯狂“剁手”的燃情岁月,逐渐被理性、克制、谨慎所取代,这场电商“造节”带来的狂欢,不得不走向新的叙事语境。

  数据知冷暖。自去年起,各大电商平台不再主动披露具体成交额。但第三方市场数据则显示,销售总额和产生的包裹数均有所下滑。

  不算“总账”,意味着纵向对比失效。淘天和京东分别公布了一些品牌数据。这些可比数据指向了品牌在平台之间横向竞争。

  卖家的战火味依然很浓,齐刷刷卷向“最低价”。围绕“谁才是最低价,最低价是怎么来的,到底有没有最低价”的争论甚至超过商品本身。

  “最低价”假象,“养链接”“先涨价再降价”“一天一个价”“打折清库存”,套路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过往,在平台复杂的规则之下,最低价看似近在眼前,但一出手就远在天边。如今,大主播走到台前,谁的直播间才有最低价,仿佛成了薛定谔的最低价。

  我们需要的“双11”不能只有最低价,一个只有最低价或者只满足于最低价的“双11”,终会困于最低价。

  在残酷的以“最低价”为名的流量竞争中,平台与主播之间兵戎相见,消费者与主播之间失去信任,平台与消费者之间越走越远。

  直播电商在野蛮生长中重构在线零售“人货场”新模式,裹挟巨量现金和流量的直播间,一边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品的消费距离,一边也形成了灰色利益链。

  直播行业的高佣金和坑位费成了公开的秘密。主播拿走天价坑位费,平台大部分GMV被一个人所占,费力补贴不见效,商家的利润无限摊薄。

  几方缠斗之下,消费者在各个平台横挑比价、疯狂凑单、激情退货,搞得筋疲力尽,得到的实惠却屈指可数。

  在大众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有所变化的当下,我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腔热血的“双11”,更不是无限趋向于某一方利益诉求的“双11”。

  透支其他参与者利益的商业模式,让其长期处于被动、硬抗甚至赔本赚吆喝的境地,不会形成好的商业循环。

  在消费者、商家、主播、平台之间,我们需要的是有价值、有品质、有可持续动能的“双11”。

  在一个巨大的消费磁场中,提供更多好物、好的购物体验,拉动更多购买,打开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附加值的消费通道。

  相比“双11”初来乍到的时候,中国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日益相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情绪、氛围、生活品质花更多的钱。

  一份“重塑全球消费格局的中国力量”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家庭全年在食物上的支出占比将下降18%,而“可选品”与“次必需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

  这些“可选品”与“次必需品”会是一件潮牌滑雪服,一件citywalk的鲨鱼裤,一套露营装备,一个心仪已久的文创手办,一次久未兑付的出国旅行……

  “造节”消费从量变走向质变,把钱和时间花在更多场景里,才能实现全民消费升级,让大家有热情、有激情、有幸福感、也有获得感地去消费。

  当“双11”走向自己的“成人礼”,最低价不应是唯一的标签。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