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
经过连续下跌,11月24日,碳酸锂期货早盘超跌反弹,主力LC2401合约一度涨近4.5%。不过,受基本面疲软影响,期价午后振荡回落,最终报收124050元/吨,涨幅收窄至0.94%。现货价格依旧呈现下跌趋势,据SMM数据,11月24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价138000元/吨,已连跌26日,创逾2年新低。据了解,上次电池级碳酸锂报价139000元/吨,还是2021年9月10日。
核心原因仍在于基本面疲弱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碳酸锂期货下跌主要是因为现货需求较为疲软。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张维鑫分析称,当前,市场普遍认可2024年会进入供给过剩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碳酸锂价格就是一个向下运行的态势,且短期内不会改变。“近两日走势明显反映出市场的纠结,正处于涨不动也跌不动的盘整状态。”张维鑫说。
东证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陈祎萱也认为,近期碳酸锂期货价格走弱的核心原因仍在于疲弱的基本面。从供应端来看,随着资源端增量陆续投产并形成有效供应增量,三季度末起矿端长协定价机制松动,外采矿的锂盐厂利润修复,前期检修减产的锂盐厂陆续复产,部分锂盐厂也通过承接代加工订单的方式维持开工率,碳酸锂供应环比回升。据SMM数据,预计11月中国碳酸锂产量环比增加9%至4.4万吨。进口方面,10月智利对中国出口碳酸锂环比增加84%至1.7万吨,经历45天左右的海运及报关周期后已于近期陆续到港,形成边际供应补充。
从需求端来看,陈祎萱表示,考虑到终端(新能源车、储能项目)至锂盐需两个月左右的订单传导周期,进入11月以来,锂盐表观需求已较终端需求先行环比转弱,当前下游材料厂及电芯厂的长协足以覆盖其大部分原料采购需求,零单采购需求较此前有所回落,同时随着价格不断下探,下游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也使得需求弱预期持续自我兑现。“下游采买清淡使得上游持货商被动累库,供应环比增加而需求预期转弱,悲观预期下部分锂盐厂或计划于近期加快出货节奏,潜在的供应端抛压进一步加剧了现货市场的悲观情绪。”陈祎萱强调。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交割日益临近,当前对LC2401合约的定价中,现货市场的影响权重持续增加。“广期所于本周开展模拟交割,并计划于近期公布质检机构、开放交割业务通道,后续仓单显性化将使得期现联动性进一步增强。”陈祎萱分析称,由于期现联动增强,期货出现了补跌的情况。
锂价下跌是行业理性回归的过程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2021—2022年,受益于海内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以及电化学储能需求的高速发展,锂电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底部的40000元/吨一度涨至560000元/吨,再跌到目前的138000元/吨附近,近一年时间,碳酸锂价格跌去75.4%,当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仍在近两年的低点徘徊。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曾长期围绕50000元/吨窄幅波动,对应着的是相对平稳的需求状况,碳酸锂价格倾向于往生产成本的低位区间靠拢。近年来,由于锂电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碳酸锂现货价格经历了两轮脉冲行情。第一轮价格上涨从2014年7月的37000元/吨攀升至2016年4月的171500元/吨,区间涨幅364%,随后价格波动下行,2020年8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至39750元/吨。第二轮价格脉冲从2020年8月的39750元/吨起步,一路攀升至2022年11月的567500元/吨,两年多时间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区间最大涨幅1328%。
碳酸锂价格波动较大时,会使企业营业收入有较大波动。“像今年一季度的时候,市场缺乏客观公允的参考价格,如果谁放一个消息称要以更低的价格来给下游结算,我们上游企业就会陷入恐慌。哪怕当时知道价格要往下跌,但是企业没有防控风险的手段,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往下走。”五矿盐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丕乐曾坦言,作为一家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企业,五矿盐湖的生产经营也经常因碳酸锂价格的大幅波动而受到影响。“价格下跌时,我们会担心下游企业不履行合同。价格上涨时,下游企业也会担心我们不履行合同。”马丕乐告诉记者,由于和上下游客户的合作时间还不长,彼此之间还缺乏较深的信任基础,一旦价格波动较大,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事实上,2023年年初起,锂盐价格整体就处于快速下跌状态,锂产业链的库存生态也随之发生逆转性变局。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邵婉嫕认为,2023年是全球锂资源供需平衡的转折点,以往“一矿难求”的紧缺局面不复存在,当前碳酸锂价格跌势正处于第二轮价格脉冲的下行期,锂价整体下行冲击成本线,上游进入被动累库周期,锂盐库存从下游转移回归至上游锂盐厂,整体呈现小幅过剩的偏宽松格局,是一个理性回归过程。
凯丰投资分析师高志华也认为,碳酸锂的价格下跌有利于抑制上游产能非理性扩张,让行业回归到更加有序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从碳酸锂冶炼的角度来看,近年冶炼产能的增速远超实际产量的增速,许多碳酸锂厂家的开工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装置和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碳酸锂冶炼的高额利润回归正常后,冶炼产能的扩张将更加理性,更加匹配锂资源扩张与终端需求增长的节奏,冶炼企业能够维持在更加健康的开工水平。“根据我们对样本企业进行的不完全测算,2022年碳酸锂的矿石冶炼产能(不含盐湖和回收)为45.0万吨,而冶炼产量仅为24.8万吨。2023年碳酸锂的矿石冶炼产能同样有飞速的扩张,冶炼产能达到76.7万吨,实际冶炼的产量仅为26.6万吨。”高志华表示,矿石冶炼产能的增速远超过实际碳酸锂产量的增速,冗余的碳酸锂冶炼产能在扩大。
从锂资源扩产的角度来看,高志华认为,由于需求依然维持较高的景气度,本轮锂价的向下调整并不会让碳酸锂的供给端走向生命周期的末路,反而是在锂价的倒逼作用下,上游将会积极寻找更加高质量、低成本、稳定可控的锂资源。“去年锂价飞速上涨下,矿渣再冶炼、锂矿超采盗采、极低品位锂资源进行冶炼等生产乱象层出不穷,同时低品位的锂资源在冶炼过程中将会导致更多的原材料消耗、废气废水的排放以及更多尾矿和矿渣的问题。以江西的云母矿为例,生产单吨碳酸锂,高品位的原矿资源产生的选矿尾矿及矿渣仅为120吨,而低品位的原矿资源将产生200吨乃至300吨的矿渣问题,对于当地的环保压力相对较大。”高志华认为,2024年扩产的锂资源以低成本、高品位的硬岩矿以及盐湖为主,能够帮助产业实现原材料品质的升级和进步,同时在锂价下行周期下,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上述生产问题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行业回归到更加绿色、有序的发展轨迹上,帮助企业实现更加良好的ESG表现,提高我国锂电产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锂产业链利润分布或将更加均衡
随着碳酸锂的价格持续下跌,锂辉石进口临单的价格随着前期定价模式的改变而持续下探。目前已出现海外矿山将锂精矿运到中国港口,并按中国现货价格出售的情况。库存方面,据SMM消息,目前港口以及部分头部大厂的锂矿库存依旧处于高位。
业内人士认为,碳酸锂价格下跌有助于带动境外矿价格下跌,长期将让产业链利润分布更加均衡合理。“矿石提锂成本的关键在于锂精矿,根据2023年前三季度均价测算,国内云母精矿成本占到50%以上,并且锂云母精矿能更迅速地反应碳酸锂价格变化。外购进口锂辉石精矿成本至少占生产成本的90%,然而过去海外进口辉石矿价主要采用一口价、前一季度均价结算,相对来说,锂盐价格对矿价的传导更慢、波动幅度更小。”邵婉嫕表示,2023年四季度以来,矿端定价模式转变,加速成本端塌陷,部分矿商调整长单定价方式为根据锂盐倒推定价,由Q-1逐步转向Q+1、M+1等。更为重要的是,计价的参考值由海外锂盐价格转换为国内锂盐价格,锂辉石精矿价格加速下跌,成本与售价倒挂的冶炼亏损情况大幅好转,复产企业进一步增加。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对于智利、澳大利亚等优质锂资源的依赖度较高,供需错配叠加部分澳矿商进行锂矿拍卖的催化下,澳矿价格疯狂上涨,超成本价数倍甚至数十倍。”高志华表示,作为电芯的最重要的成本项之一,碳酸锂的价格决定了锂电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利润分配,在锂价高速上行的过程中,电芯价格也随之联动上涨,但是由于资源端的低成本,大部分的利润由上游资源端赚走。
从资源端来看,以澳洲矿企Pilbara为例,2021财年的毛利润为2000万澳元,2021年的毛利润上涨至8.09亿澳元,同比增长近40倍,同时毛利率也有显著的增长,从2021财年的11.4%飙涨至2022财年的68%,上升56.6个百分点。终端电芯方面,以国内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的毛利为665.44亿元,同比增长94%,而毛利率仅为20.3%,远低于资源端的毛利率。在锂价下跌的驱动下,预计这一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格局将逐渐变得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下游锂电进行高新技术研发、海外市场的开拓。
“回顾今年以来锂价表现,年初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增速不及预期,渠道环节信心缺失,动力电池和汽车库存高企,下游厂商主动去库,同时各环节投机备货量极度收缩导致需求的弱预期不断自我强化,锂价呈现流畅下行的趋势,外购矿的企业利润倒挂,导致开工率不断下行。虽然在储能需求的带动下,锂价出现短暂的反弹,但在‘金九银十’旺季,需求端没有呈现出往年强劲的环比增速,下游库存继续压缩至极限,锂价继续下行。”高志华表示,锂价的下行也带动了锂矿价格的流畅下跌,使得行业的利润分配回归到更加健康、更加合理的结构。截至2023年11月24日,6%品位锂辉石精矿的价格已经下跌至1590美元/吨,相较于去年的高位价格,下跌了80.8%。
高志华认为,目前海外锂资源也正在与国内冶炼企业商谈新的计价模式,原有的季度调价模式后续如果能够调整为其他传统有色品种的M+2甚至M+3模式,结合广期所碳酸锂期货的套保功能,能够帮助锂盐生产企业最大限度地对冲自身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锂价下跌风险,并进一步将锂盐的定价权从海外转移到国内,提升我国重要战略资源锂资源的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
后市或仍将继续下行
展望后市,陈祎萱认为,现货市场基本面指引仍是偏空,中长期而言锂价难言见底,后续大概率需要通过价格下跌挤出高成本的边际产能以实现平衡表的修复,逆转当前市场一致的过剩预期。“当前LC2407合约价格更多体现了市场对2024年的价格中枢预期,从从这一角度来看LC2407合约下方仍有一定空间。”陈祎萱认为,对于主力合约LC2401而言,供应恢复、需求见顶回落带来的累库已在市场的基准预期内,暂无增量信息驱动的情况下,盘面或陷入存量博弈。张维鑫也认为,在供大于求的大势下,碳酸锂价格的反弹始终受限,因而预计在当期价格水平的反弹不宜过度乐观,盘整之后大概率仍将继续下行。
值得额外关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碳酸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制作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然而,2022年市场上的碳酸锂价格曾大幅度上涨,这给许多汽车企业的成本带来了压力。如今随着碳酸锂产能扩大,其价格已明显低于2022年,并且更加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以2022年为例,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魏朝明介绍,彼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占比一度高达60%,但利润并没有流向电池企业,2020年到2022年,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8%跌至14%左右,近乎腰斩。反倒是上游的锂矿及锂盐企业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例如某国外头部锂盐企业,2022年锂业务净销售额为20.66亿美元,同比增长410%,调整后EBITDA为1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59%。
上海钢联新能源高级研究员方李喆分析称,新能源汽车平均单车用碳酸锂在40公斤左右,碳酸锂价格为600000元/吨时,单车碳酸锂价值量为24000元,碳酸锂价格降到150000元/吨时,单车碳酸锂价值为6000元,对新能源汽车的降价会起到促进作用。
“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整体有退坡趋势,新能源车消费已结束高速增长期,并不断向燃油车与汽车销售总量同比增速靠拢。”邵婉嫕表示,在原材料成本下降过程中,将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由688万辆增至900万辆,同比增速预计可达到30%。
魏朝明也认为,碳酸锂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锂电池及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电动车生产企业向消费者让利,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竞争力,助力“双碳”目标提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