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工具,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会议认为,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作用。下一步,要“持之以恒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专家认为,下一阶段,货币金融政策将保持对经济复苏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做好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关工作,弱化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
避免“大起大落” 信贷投放更加均衡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着力支持扩大内需,3月、9月两次在关键时点降准,中期借贷便利每月均到期超额续作,促进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维持贷款在去年高基数上延续两位数增速,助力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二季度稳住恢复势头、三季度增速明显超出市场预期。
临近跨年阶段,会议认为,下一步,要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由于2023年我国经济处于持续恢复过程中,国内信贷需求有所放缓,导致贷款平稳可持续投放难度增大,体现在前三季度个别月份间信贷投放波动较大。
东方金诚首席经济学家王青对记者说,为保持对经济复苏提供稳定支持,接下来信贷投放要更加均衡,避免类似的大起大落。本次会议的要求,意味着银行要避免因过度追求明年初信贷“开门红”,而压缩今年11月和12信贷投放规模,力争实现均衡投放,为年底前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有利的金融环境。
会议还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在近日被金融部门多次提及,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日前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存量货币信贷池子已经不小。与财政支出不同,货币投放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形成存量积累继续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实现金融领域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不要过于关注单个月份的贷款增减,更加关注庞大的存量贷款作用的发挥。
以“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加上房地产政策效果显现以及市场的自身修复,8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总体改善,但整体上仍处于筑底阶段。
本次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要继续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行业并购重组。
王青表示,本次会议再度要求加大“三支箭”政策力度。为缓解年末房企流动性压力,今年底银行或将增加对房企的信贷投放力度。在楼市需求端,政策面也有望推动重点城市继续有序放松限购,引导居民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
会议还强调,要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专家对此普遍认为,以PSL(抵押补充贷款)等金融工具来托举地产投资的必要性在增强。在方向上,将推进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王青认为,若通过PSL等方式加大对“三大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将有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宏观经济复苏势头,另一方面也是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力量支持地方政府“化存量遏增量”
今年以来,财政与金融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10月份,用于偿还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自重启发行后迅速放量,当月累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超1万亿元;货币政策适时投放流动性,支持政府债券顺利发行。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本次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完善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
光大证券(维权)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对记者表示,对隐性债务的置换和展期只是将高息的、剩余期限较短的债务转化为低息的、剩余期限较长的债务,并不会降低存量隐性债务的余额。此外,这个模式亦不会新形成隐性债务,符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大原则。
往后看,潘功胜在日前表示,必要时,人民银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吴棋滢指出,若化债同时央行配合投放流动性工具,如市场预期的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SPV),除降低融资成本、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外,还可能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乘数效应带动货币扩张规模、促进信贷社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