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正是各类年度总结任务集中涌来之时,也催热了AI代写业务。据媒体日前报道,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年终总结AI”等关键词,有诸多相关产品,有的店铺月销量甚至达到6万单以上,还获得大量好评。
AI代写的年终总结,能用吗?据调查,由AI“傻瓜式”智能化创作出的年终总结,既有省时省力成本低等优点,同时也被认为没有感情、缺乏思考,至于原创性更无从保证。而在投入使用之前,也很需要人工的审核与把关。对这样一款产品,网友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憋不出”的年终总结,有了便捷的实现途径并无不可;也有人认为,缺乏思考、不走心的总结没有意义;还有人吐槽,AI代写走红,还是年度总结流于形式、既多且滥的“锅”。
平心而论,各单位各公司设定年终总结的初衷,正是通过对旧年工作的回顾和对新年安排的展望,来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为工作提质增效。一份年终总结价值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用心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AI代写,还是请人捉刀,一旦缺乏个人思考,最后的成品辞藻再华丽、形式再唬人,也缺乏内核,一定比不过自己的用心写作。反之,若是自己也只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那没准还真写不过AI。
从AI画图到代写论文,再到做PPT、写文案,这已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引发争议。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着AI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带来形式多样的各类争议。而种种争议的核心都无比一致,那就是:AI究竟会不会代替人类思考,或者说削弱人类的思考力、创新力,造成AI高度智能化,人类却越来越低智?
强烈担忧之下,许多方面都采取了一种审慎态度。世界各国政府都先后立法,出台加强AI安全监管措施。而微观层面,各方面也在积极行动中。比如,此前提请审议的学位法草案中规定,有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情形的,可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再如,也有媒体近日报道,有公司正在申请一种“AI生成文本的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专利,以检测AI的参与程度。无论是人为划定边界,还是用技术打败技术,都意在厘清AI产品的使用边界和参与尺度。
人工智能浪潮正在袭来,引发担忧在所难免。但转念一想,这种普遍担忧与审慎态度本身,正是人类优于算法的优势所在。“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对于AI这样的先进产品,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可充分发挥其优点、享受其便利与高效,但也要清醒地划定边界。就像虽然没有必要把使用AI与惰性画上等号,但这种审慎态度,一定会让我们更理性地拥抱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