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波思基
1997年冬,范勇宏、陈勇胜、王立新、谢卫、莫泰山等50余人参加了中国首期基金培训班,史称“莲花山会议”。参加培训的人,后来成为了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
次年3月23日,南方、国泰基金公司的两只产品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发行。原本计划的募集金额各为20亿元,但第一天合计冻结的申购资金却有1600多亿元,投资者的热情盛况空前。
自那天至今,中国公募行业已走过了25年之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一批公募人,普遍步入了中年时代。他们有的还奋战在一线,有的却即将退隐。
他们,也留下了许多“业内良心”的故事。
今天,bo姐就给大家来聊一聊。
创新开拓的莫泰山
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是第一批公募从业者中工作经历相当复杂的一位,也是不断开拓创新的代表。
在1997-1998年的那个冬天,莫泰山参与了最初两只基金的基金契约和招募说明书的讨论。老一辈开拓者们,基于南方基金提交的申请材料,制作出第一代基金法律文书的样板稿。为此,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
在这两只基金发行前夕,他又被委以重任,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基金知识普及专栏,每天介绍一个基金的知识点。
站在咱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码字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只需一台电脑,百度上资料都有,无非是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法律文书更是直接用AI代为生成就好。
但在当时,这些全新的理论、文书工作,还是相当艰巨的。
2005年,工银瑞信和交银施罗德成为首批银行系公募,莫泰山从监管部门离开,加入交银施罗德,分管销售和市场,2008年升任总经理。
此后,因为在交银施罗德推行股权激励失败,莫泰山于2010年“奔私”,先是加入了老同事们创立的重阳投资,然后创立了博道投资。2017年,莫泰山又决意回归公募,将博道投资转变为博道基金,于次年完成相关手续。
莫泰山创立私募的初衷,就是想进一步推进基金业的制度化建设。他曾表示:“我们创立私募基金的初衷是想尝试实践合伙制……当时国内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也一直在呼吁公募行业应该允许员工持股……如果在私募可以实践成功,时机成熟时或许公募也可以尝试。”
2013年,莫泰山的想法成为现实。当时的新基金法明确允许公募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前海开源成为首家把股权激励写入公司章程的公募基金。
时至今日,各大公募如中欧、天弘、鹏扬、泉果等,或多或少都有管理层或员工持股,从制度上保证了基金经理和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同时也确保了产品业绩和投资风格不会大幅飘移。
正是有了莫泰山们的开拓性试验,公募基金的各项制度才能不断优化,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个体系完备的平台,也为基金经理们提供了良好的投研协作体验。
专注投资的王筱苓
伴随着银行系公募的建立,更多的莫泰山们加入了这个行业。即将退休的基金经理王筱苓,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持盈守成、默默耕耘的代表。
王筱苓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先是加入中国银行,从事对外筹资业务,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任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首席交易员,开始参与投资工作。
2005年,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成立。王筱苓选择加入工银瑞信,先是担任专户投资经理,然后转任基金经理,最后做到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王筱苓的代表作是工银大盘蓝筹混合,从2012年一直管到2023年,任期长达十多年。在她任职期间,产品业绩出色,超额收益更是尤为稳定。下面是这只产品任职期间的曲线:
来源:同花顺iFinD,2012.12.5-2023.11.23
从前十大重仓股的变化,我们就能看出王筱苓不断“进化”的过程。
2013年上任初期,王筱苓的调仓还比较谨慎,选股范围限制在大金融、地产、石化等传统领域,第一大重仓股的持仓比例也控制在5%-6%左右。
随后,她不断增加擅长的行业名单:消费、医药、电子、农业、黄金、传媒、物流……这些在当时看来的“新兴”赛道,她一个个去研究、深挖,逐步提高基金产品的行情适应能力。
同时,她也变得敢于重仓,到2020年,第一大重仓股的比例经常保持在10%的上限附近。
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产品净值的跃升。2020年,正是工银大盘蓝筹混合超额收益增加比较快的年份。
时至今日,王筱苓已然成为市场少有的投资管理经验超过15年、且平均年化回报率超过10%的基金经理。与她同期并且一直坚持管理公募基金的,寥寥无几。
遗憾的是,2023年11月23日,王筱苓卸任基金经理一职。从年龄看,这位“业内良心”应该是要退休了。
在公募基金这个行业,为了自己的奖金和职位而跳槽是常见的,像王筱苓这样从一而终的,倒是不多。
能坚持18年如一日地做投资直到退休,而且不断打磨自己的投资能力,拒绝吃老本、赌赛道,就更不容易了。
也许,这就是“股痴”的境界吧。
业内良心,不止是人,更是制度
王筱苓们在投研端的优异业绩,正是莫泰山们努力改变制度的意义所在。两者相辅相成。
毕竟,若是空有制度而基金经理们选择摆烂,基民们就难以享受资产的稳健增值,基金公司的口碑也会每况愈下。
若是空有优秀的基金经理,制度上却不能让他们安心做好投资,就会有大量的基金经理“奔私”现象发生,即使一时收益较好,也难以长久。
公募基金业走到今天,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投研团队的稳定,降低基金产品的净值波动。
以工银瑞信为例。因为家大业大,工银瑞信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培养基金经理的方式来保障稳定。以“传帮带”方式,构建“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持续将投研优势传承下来。无论哪种风格的基金经理,都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超强的“补货”能力。
根据中国基金报的报道,工银瑞信目前投研团队有178人,投资人员平均拥有12.7年的从业经验,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比例超过5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Bo姐仔细想想,工银瑞信给人感觉比较低调,尤其这两年,并不打造所谓“明星”基金经理,但有一定名气、业绩也不错的基金经理,的确也相当多。除了同为第一批公募人的杜海涛、去年退休的游凛峰,还有何肖颉、鄢耀、杜洋、赵蓓、杨鑫鑫、李昱等人,以及欧阳凯、何秀红等。
杨鑫鑫和杜洋我们经常聊到,今天就不多说了。何肖颉、李昱这俩默默无闻,管理能力其实也很不错。下面是李昱主管的几只产品:
来源:好买基金网,2023.11.27
接任王筱苓的基金经理们也很有意思,大多是2015-2017年首次开始管理基金的中生代,基本都是从化工、通信、消费等行业研究员升职干基金经理的,风格上也是全市场轮动为主,与王筱苓比较接近。
家大业大,就会像个“百宝袋”一样,要什么样的基金经理,都能给你变出来。
当然,制度建设还有很多别的方法。之前,bo姐也给大家聊过华夏基金的“分盘制”,以及诺安基金的“投研小组制”,这两种制度也是很有效的,今天我们就不展开了。
说到底,基金产品的良心,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基金经理本人的能力外,基金公司本身的人才建设、投研、风控、保密等各项制度,都是很要紧的。
那些业内良心们
像王筱苓、莫泰山这样的,第一代公募人“业内良心”的故事,还有很多。
原兴全基金总经理杨东(现已“奔私”),曾在2007年市场6000点时,以公开信的形式提示市场的潜在风险,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劝基民赎回的公募基金总经理。
在2014年初高呼“特大牛市”的王宏远,则在2015年5月公开表示:“创业板、中小板泡沫将随时破灭”。前海开源基金随即率先开始控制仓位,进入整体战略防守状态。一个月后,牛市的顶峰正式到来。
今天,也有像缪玮彬、江峰这样尽管业绩出色,但不急于扩大管理规模的新一代“业内良心”基金经理。更有支持他们这样做,同样不急于扩大管理规模的金元、信诚这样的“业内良心”型基金公司。
王筱苓已然功成身退,但更多的王筱苓们,还将为公募业25年后的未来而奋斗。
愿25年后的公募基金业更加良心,更加璀璨辉煌。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