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衡量保险公司偿还债务能力及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偿付能力”在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挂牌后的首次工作会议上被重点关注,7月底总局挂牌后首场发布会上再被提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适逢险企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于近期陆续出炉。据“A智慧保”统计,截至8月2日,有超20家险企“掉队”,表现为二季度偿付能力指标预警或报告多个季度“缺席”,其中二季度不达标的有10家,多是近年经营管理已亮红灯的企业,而“拖累”偿付能力的主因是高额赔付、短期兑付、人员流动和漫长的股权纷争等。
虽然此前诸如几家“遇险”的险企,都获得保险保障基金兜底救助,但近一年多位金融监管人士发声,强调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要自救。粗略计算,“掉队”险企资产总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而保险保障基金最新公布的“家底”仅2000亿元,大规模“他救”无疑有难度。
可以看到,“掉队”险企不能躺平也没有躺平,普遍都在主动化解风险。根据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化解举措主要包括增资、稳定人员、调整业务结构等。
“目前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3%,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在7月2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挂牌后的首场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工作负责人刘志清介绍道。这一水平远高于100%的达标线。
不过小部分险企“掉队”,第一类情况是指标亮红灯。
“A智慧保”根据中保协官网公开信息统计,截至8月2日已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10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即不同时满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风险评级≥B类”的条件。该规定出自原银保监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前身)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起实施。
这10家险企中,多数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并不低,主要“折”在风险评级上。例如富德产险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但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77.43%、380.91%,明显高于监管红线,且分别较上季度上升22.76个百分点、23.99个百分点。
也有险企三项指标全部折戟。如三峡人寿、北大方正人寿、安心财险,最新风险评级均为D。三峡人寿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仅有0.7002%、0.7513%;安心财险数据更糟糕,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惊人的-1019.21%。
第二类“掉队”情况是“只见报告不见评级”。
如弘康人寿、信泰人寿,均已多个季度没有披露风险综合评级,但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自评估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也整体偏小或处于健康区间。
第三类“掉队”情况是偿付能力报告多个季度“缺席”。
此类公司有超10家,包括和谐健康、君康人寿、前海人寿等。从公开信息不难找到缘由,例如“明天系”的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经历约两年半的风险处置期,近期才出结果——分别承接两家公司资产的瑞众人寿、中汇人寿近期获批开业。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目前“掉队”险企数量超过20家,人身险公司居多,多数也已是预警名单上的“常客”。通过公开信息和险企自身披露的报告,可寻得偿付能力下降的主因:包括漫长的股权纷争、人员流失、高额赔付及其后遗症等。
其中,被股权纷争拖累的险企不在少数。如前述的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两家险企分别经历了前股东破产、股东股权冻结的危机;连续多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的百年人寿,五个季度亏光前七年盈利,业绩衰退主因也直指股权纷争,高管“走马观花式”换人。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长生人寿,“公司目前处于股权转让阶段,受此消息影响,从机构到总部层面员工稳定性出现不同程度波动,对公司运营造成影响,部分操作风险指标下降,最终触发风险综合评级下降”。长生人寿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称,其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都是C。前述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但评级已至少连续两季度为C的富德产险,主要是受前高管“下课”、治理不善等问题困扰,二季度报告中还披露了总额过亿的未决诉讼。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达标险企也尝过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苦滋味。例如面对2021年10月出台、标准更高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准则(包含“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5%,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等条件),近一年很多险企因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而宣布暂停互联网人身险业务。
对于偿付能力下降的原因,多险企给出的解释包括:新业务增长快,市场风险最低资本较上季末有较大增长;当季度公司亏损,导致公司实际资本有一定幅度减少等。
回到“掉队”险企来看,另一大原因是高额赔付。以前述提及的安心财险为例,其是今年二季度唯一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红线的财险公司。安心财险与长安责任等险企于2018年前后踩雷P2P履约保证险,骤然面对的十亿级保险赔款,直接将险企的偿付能力值从达标线上拉至负值。安心财险于2021年初被监管采取停止车险新业务、高管限薪等行政监管措施,至目前仍未走出泥沼,“公司目前主要面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短期健康险、车险等主要业务停滞,流动性压力较大等风险”。安心财险在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说道。
参照过往案例,不同风险企业有不同处理方案。例如分别承接华夏人寿、天安人寿资产的瑞众人寿、中汇人寿,数百亿注册资本金的出资方中都有保险保障基金的身影,且不只是“洒洒水”,保险保障基金对两家新公司分别出资226亿元、66.4亿元,持股达到40%、20%。也因这一兜底救助行为,保险保障基金有了“白衣骑士”的别称。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保险保障基金余额2038.33亿元。粗略计算,前述“掉队”险企资产总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依靠“白衣骑士”大规模“他救”无疑有难度。
两位刚退休不久的金融监管口“老干部”——央行前行长易纲、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都在去年底《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风险处置。易纲表示,大规模的“他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安排,“自救”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郭树清也称,要做好“自救安排”,自救失败的问题机构必须依法重整或破产关闭。为防止退保事件和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必要时再运用保险保障基金。去年底落地的2022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也明确责任义务,完善救助机制,不守规矩需后果自负。
在躺平等待“他救”与主动“自救”之间,可以看到,很多“掉队”险企已选择后者,纷纷采取行动化解风险。据“A智慧保”统计,化解方式主要包括增资发债、稳定人员、调整业务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
例如饱受人员流失之苦的长生人寿,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将“提升专业队伍稳定性”,同时加强运营管理等,报告期末公司在员工留存、运营时效、客户投诉方面的相关指标已有不同程度改善。富德产险也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将根据新的公司章程,选举确定新的董事长与总经理”。
提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的有北大方正人寿、新疆前海联合、弘康人寿等“掉队”险企。北大方正人寿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新疆前海联合称将“全面强化资本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加大与监管和股东强化沟通”;弘康人寿介绍得更为具体,谈到“二季度公司主动削减综合成本高、资本消耗高、持续盈利能力差的万能业务;重点推动综合成本低、持续盈利能力强的终身寿等价值类产品发展,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风险综合评级为C的合众人寿,二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上升,评级“减分项”主要是操作风险。合众人寿表示,“今年上半年分支机构监管处罚较去年同期上升,未来将加强分支机构销售行为管理”。
增资“补血”更是重中之重,北大方正人寿、安心财险等险企均提到积极推进增资事宜。北大方正人寿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协调各方股东,尽快达成并执行有效的增资方案”;安心财险表示“2023年全力推进融资”,此外在理赔等方面,将监控立案注销率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事实上,不少偿付能力相对充足的险企也有危机感,进而积极“补血”。例如今年一季度评级降为BB的永诚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就提到要“推动发行资本补充债”。从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市场化募资近860亿元,规模超去年全年。已有10多家险企发债或增资获批,还有新工具永续债亮相。据华创证券分析,“偿二代二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评估标准显著提升,短期内中小险企资本充足度承压,这会刺激部分险企进一步补充资本,但中长期有利于保险行业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保险业正在谋求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其中就应该包括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资本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是一味通过增资补血来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长期而言并非良性健康。在资本上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才能回归到良好经营的道路上。
(A智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