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慢时光
舆论影响公司IPO上市不算新话题了,由此在A股市场衍生出了一批所谓的“财经记者”,从公开披露的申报文件中寻找话题,也有的会向公司发出《征询函》之类文件,要求公司答复他们函中所载的各种问题,说白了就是要钱,当然也有一些“财经记者”因为碰了敲诈勒索的红线而被请进了号子。
所以A股市场又有了与“财经记者”相克相生的“财经公关”,财经公关不仅仅负责对接上市的各项路演、礼仪活动流程,更重要的职能是负责外部的舆情监控与公共关系处理。他们会负责识别外部的敏感信息,并协助企业进行舆情控制。
早些年核准制的时候,IPO审核对这些网络上的流言蜚语也不算太在乎,有就有呗,只要不是沸反盈天,或者一封举报信寄到了会里,基本上问题不大。
后来到了注册制,总体也还好,有负面舆情就在审核问题里着重勾勒一下,也会要求企业就网络上的媒体质疑作出专项答复,过程也比较流程化。
但形势总是一时一变,尤其在大A这个市场无论怎么救都不景气的时候。
自打今年进入了下半年,涉及A股的消息,舆情压力陡然增加。
先是华虹公司用200多亿的募集资金做了个理财,本身也不算啥大事,程序合法合规,也算资金价值利用的常规操作,却惹起了一众邪火,自媒体的广场上热闹非凡,股吧里一众“判官”轮番登场,如果把那些文字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破译一遍,就会得出这样一句话“你咋还不涨?”。
到了10月就更不得了了,浙江国祥因为被舆论质疑“同一资产二次上市”而在发行的前一刻被交易所叫停了发行程序。自媒体阵地上日复一日重复着对浙江国祥A股上市的斥责之声,有的说丧失了A股的底线,有的说要戳穿他们诈骗的把戏,还有的说要严查背后的利益链条。咱也不知道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这帮大哥大姐是不是真的没啥别的可唠的了。
浙江国祥从2011年被地产巨头华夏集团借壳上市,由此便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华夏幸福。2012年,作为公司管理层的现任公司董事长向华夏集团购买了浙江国祥的股权,自此开始独立操盘浙江国祥。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一家空调企业如果从技术到产品都没有迭代更新,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赛道,十年足以形成从产品到模式的改变,而所谓的既有的资产,即便站在会计的视角,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折旧摊销,不能简单的用“同一资产”的视角看待。
上周四深交所发布了新一期的“答记者问”,这篇答记者问仅就一件事专项答复,即有媒体反映,福华化学在提交发行上市申请前,存在进行大额分红、控股股东将分红所得用于归还所欠公司款项等情形。
深交所答的也很谨慎,概括起来就是:“该问的我都问了,我严格的按照程序做了审核,今年我们的工作非常努力,撤回和终止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不知不觉都40%了,这放在前两年,交易所还真未必会把这个数直截了当的写出来,过去不能说是因为注册制正在轰轰烈烈,现在说出来则显而易见是为了安慰股民受伤的心灵——“为了你们,我们尽力了”。
其实舆论对IPO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很重要的因素就是A股的总体行情态势如何。
越是A股不好的时候,市场的负面情绪就累积得越大,舆情进攻就越猛,监管就越慎重。
另外,行情不好的责任往往会被归咎于IPO的大量发行,游泳池就这么大,你一直往里装人,把游泳池变成了澡堂子,水温还挺凉,这肯定游不起来。所以,监管对舆情的重视也是对市场交易参与者情绪上的安抚,让他们安心交易,监管作为后盾会继续想方设法控制IPO的节奏,细水长流。
所以对拟申报A股的公司而言,如果在近一两年内申报,可能要关注潜在舆情的管理了,避免一些特定的行为引发市场的关注,虽然不存在违法违规,但是可能影响审核的进度以及监管的观感。
比如申报前的大额分红,规则并没有禁止,案例也有不少,谁能说不对呢?但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可以说,而且可以说的天花乱坠,说到观者惊心,说到就连项目组都觉得自己要被警示了,说到股东都想退还分红款项了,说到交易所都觉得应该出来自证清白了。媒体频繁关注,势必交易所要出面安抚一番市场情绪。
舆论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看不见摸不着,易于被掌控,易燃易爆炸,舆论是模糊的,因为没有明确的对错判断标准,但又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分际,似乎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心理学——看别人占便宜就觉得不对,不管合法不合法。
但对于舆情之于IPO的影响,还是有个基本的边界,如果不触及合规或者上市实质条件的底线,并不会完全封堵住上市的大门,只是原本没说透彻的,要进一步予以澄清,原本可以短平快结束战斗的,现在要拖延一段时间,给市场一个冷静的周期,也借机延缓IPO发行端的节奏,让疲惫的市场休息休息。
就像神剑山庄的三少爷谢晓峰宁愿做没用的阿吉也不愿做回三少爷,就像江南人人仰慕的英雄秦歌宁愿以豪赌麻痹自己,就像萧峰在雁门关外以断箭刺入胸膛也不愿回归中原,就像华山派剑宗第一高手风清扬只能隐居于华山之巅。
这就是舆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