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北美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消息传来,震动世界,各大外电连发快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怀念。
作为一名已经离开政府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前政要,基辛格为什么还能被全世界各地人们记得?人们对基辛格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他结束了越南战争,他因此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有人认为他是战争贩子,为了美国的霸权在多国鼓动军事政变;有人认为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是现实主义地缘政治大师;也有人认为他主要还是一名学者……
基辛格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15岁时因逃避纳粹迫害随父母赴美,其家族至少有13名成员在纳粹大屠杀中丧生。后来,基辛格参军并被派往德国,亲眼见识了战后欧洲的创伤。基辛格的早年经历对其世界观及外交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哈佛大学从事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之后,基辛格从政,成为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者的转变。尼克松辞职后,他继续为继任总统约翰逊服务,被任命为国务卿。基辛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也是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基辛格1977年离开政界,但他对美国外交和国际事务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一方面,他持续为多名美国总统提供政策顾问,并开设咨询公司继续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穿针引线”;另一方面,他不断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和出版著作,夯实自己在外交战略界独执牛耳的地位。基辛格的《大外交》等诸多著作,一直以来而且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外交官和国际问题学者的必读书。总体看,基辛格的外交理念有两大重点:一是注重“实用主义”,二是秉信“均势”外交,其战略出发点主要还是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
基辛格在中国的知名度也很高。在中国,对中国外交史稍有些了解的人都对基辛格秘密访华耳熟能详: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前往北京,开始了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一次秘密访问。
对于此次戏剧性访问,有许多书籍包括基辛格自己的传记都有详细的描写。通过中间人在中美最高层之间牵线后,基辛格先是飞抵伊斯兰堡对巴基斯坦进行公开访问,接着在巴总统叶海亚·汗举行的晚宴上以“肚子不适”为由前往巴总统别墅“治疗和休养”,以此为秘密访华赢得时间。次日,基辛格飞抵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第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而此时,包括美国国务卿在内的美国政界都蒙在鼓里。
随后几天里,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轮谈判。7月16日,中美双方发布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的消息震惊了世界。基辛格与中方携手促成尼克松1972年访华“破冰之旅”,中美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因此,许多西方观察家将基辛格秘密访华称为他“最卓越的外交成就”。
中美“破冰”之后的50多年里,基辛格依然孜孜不倦地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与中美交流作贡献。基辛格百余次访华,与新中国几代最高领导人都进行过会晤,殊为罕见。就在今年7月,刚满百岁的基辛格对华进行访问,中国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基辛格首访中国的地点,会晤了这位世纪老人,以示尊敬。
笔者第一次见到基辛格是21年前。2002年4月,基辛格一行来华参加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领导人会见了基辛格一行。印象中,基辛格与各种报道中描写的差不多,睿智健谈,有学者风范。他表态的大意是,中美关系尽管有过一些挫折,但总的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和世界都至关重要。
基辛格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还有他的“知华”。基辛格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与独到看法,让许多中国人都深受启迪。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最有发言权的外国见证人之一,基辛格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崛起。他说过,中国是通过自己人民辛勤的努力实现了巨大发展。
基辛格逝世后,中国领导人致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外交部发言人称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头衔看起来平淡,其实是沉甸甸的,不轻易用。基辛格在中美关系“破冰”以及其后发挥的作用,造福中美和世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供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