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1.32亿美元仲裁案祸起10年前合同 天合光能海外布局能否化险为夷?

admin 10-18 2
1.32亿美元仲裁案祸起10年前合同 天合光能海外布局能否化险为夷?摘要: 又惹上纠纷的天合光能(688599.SH),在业绩持续向上的情况下,其股价却连连下跌,创出近年新低。今年2月88.65亿元的可转债刚发行上市,不到半年又欲融资109亿元,一边产能...

1.32亿美元仲裁案祸起10年前合同 天合光能海外布局能否化险为夷?

又惹上纠纷的天合光能(688599.SH),在业绩持续向上的情况下,其股价却连连下跌,创出近年新低。今年2月88.65亿元的可转债刚发行上市,不到半年又欲融资109亿元,一边产能过剩,一边募资扩产,显然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关于夏普提起的仲裁申请,以及公司股价接连下探等情况,蓝鲸财经向天合光能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天合光能惹纠纷

10月14日,天合光能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以下简称“ICC”)送达的关于原告SHARP CORPORATION(以下简称“夏普”)提起的仲裁申请等相关材料。夏普请求判令天合光能向其支付赔偿款,具体赔偿金额尚不明确,初步提出了约1.322亿美元。目前,仲裁庭已受理,尚未开庭。

说起来,该仲裁案件还要追溯到10年前。

夏普在2013年8月与天合光能签署了约936MW、价值约6亿美元的组件合同,双方于2013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组件的交付和付款等事宜。但近日,夏普以组件背板绝缘性不良为由向ICC提起仲裁,声称虽然该问题系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背板问题导致了天合光能的损失(天合光能参与了背板供应商的确认),不过天合光能仍应就背板供应商的行为负责,因此提起仲裁。

除了支付赔偿款外,夏普还请求仲裁庭确认该批次组件的背板绝缘性不良问题属于合同项下的系列性问题。此外,夏普还请求仲裁庭确认以问题组件金额的400%为上限,天合光能就将来出现的绝缘性不良问题导致的更换费用以及带来的损失、损害、成本或者花费等负全部责任。同时,每月在日本存储2万片组件用于售后更换等。

不过,天合光能认为夏普的仲裁申请中,对事件的描述在诸多方面与事实不符,公司已着手聘请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诉,并且有权对第三方供应商进行追责来维护公司权益。

本次仲裁尚未开始审理,最终的裁决结果尚不确定,仲裁程序预计持续的时间将超过两年。在经对案件情况进行梳理并初步咨询境外律师意见,天合光能认为,该仲裁案件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海外市场一直是我国光伏企业的重要战场,财务纠纷不免令业内担忧海外业务潜在风险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

老牌龙头毛利率走低

提起天合光能,也是国内光伏组件老牌龙头,在一众光伏大佬纷纷陨落之际,高纪凡背后的天合光能却在厮杀中存活了下来。

早在1997年,32岁的高纪凡就在江苏常州创立了天合光能。2004年起,天合光能就开始打造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一体化光伏企业。2006年,天合光能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不过2017年3月,公司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2020年6月,天合光能回归A股上市,登陆科创板上市。

作为一家老牌光伏企业,天合光能主营业务分为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早在2014年,天合光能的组件出货量就做到了全球第一,到目前为止也依然是全球前三的位置。甚至2022年8月,天合光能最高市值一度突破1800亿元,也是江苏常州市第一大上市公司。

光伏行业高景气度背景下,天合光能上市以来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营收增速同比下滑后,天合光能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公司营收从2019年的233.22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850.52亿元,归母净利润也由6.41亿元跃升至36.8亿元。

虽然天合光能业绩持续高增,但受累行业竞争加剧与成本上涨,其毛利率正在逐年走低。2019-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7.39%、15.97、14.14%和13.43%。

需要指出的是,天合光能在资本市场不断融资。2020年6月,天合光能IPO融资25.31亿元;2021年8月和2023年3月,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分别募集资金52.52亿元和88.65亿元。时隔不到半年,2023年7月,天合光能又发布了定增预案,计划募资109亿元。如果此次定增发行成功,天合光能上市短短三年从市场里带走了275.48亿元。

甚至今年7月份,天合光能连续抛出了两条抵押消息,累计抵押金额高达3900万欧元。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251.18亿元,短期借款124.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9.07亿元,长期借款63.64亿元。与此同时,天合光能的资产负债率为70.29%,近年皆处于70%左右。

既盈利又“缺钱”的天合光能,其赚来的钱亦或是融来的钱究竟去了哪里?答案是扩产和补流。

从2020年科创板上市开始,天合光能就将约12.07亿元用于扩产、13.56亿元用于补流;2021年的可转债也是将约49.72亿元用于扩产、14.87亿元用于补流及偿还银行贷款;2023年的可转债依然是将62.8亿元用于扩产、25.85亿元用于补流及偿还贷款;而7月份刚刚抛出的定增预案也是“换汤不换药”,76.4亿元用于扩产、32.6亿元用于补流及偿还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天合光能延续以往接大单的速度,据蓝鲸财经不完全统计,天合光能项目投资金额高达200亿元,累计产能达58GW。

且不论这种烧钱模式能否获得持续的经营能力,有意思的是,头部玩家一边在斥巨资扩产,另一边却又高喊过剩风险,这其中就包括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其曾呼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却又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优势加剧行业产能过剩。

在业务大增又背负债压之际,天合光能有了“分家”打算。4月21日晚,天合光能宣布,拟筹划控股子公司天合智慧分拆上市,后者为天合光能旗下分布式光伏业务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分拆上市事项距离天合光能正式登陆A股尚不足3年。

需要指出的是,天合智慧的董事长高海纯是天合光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高纪凡之女,这位“光二代”出生于1993年,妥妥的“90后”。

股价下挫市值“腰斩”

近几年,天合光能似乎进入了某种“怪圈”,公司业绩向上,但股价却向下,创近年新低,年内市值已惨遭“腰斩”,甚至近一年多蒸发了1200多亿元。

说起来,天合光能从纽交所退市时的市值只有70亿元左右,三年后登陆科创板,其市值一度超过1800亿元,是退市之时的25倍左右。然而在2022年8月创出87.35元/股的新高后,天合光能的股价就较为波动,特别是进入了2023年,公司股价更是一路下滑,10月17日更是创出近年新低,为28.49元/股,市值仅有623亿元。

和天合光能关系密切的兴业系也奔走在减持路上。今年5月29日,天合光能上市股东兴银资本和兴璟投资又减持了,两者合计减持不超5.65%股份,按当日股价计套现近50亿元。兴银资本、兴璟投资实控人均为兴业银行,算上2022年的减持“兴业系”合计套现或将超百亿元。

此外,实控人高纪凡及一致行动人也在减持套现。2022年2-3月期间,天合光能控股股东高纪凡及其一致行动人盘基投资、清海投资等,合计减持天合转债1020.274万张,如果按照其发行价100元/张计算,减持套现约10.2亿元。与此同时,9月28日,天合光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纪凡还与十堰凝聚等5家机构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或许是为了“维稳”投资者,5月份天合光能对外公布,拟以3亿元-6亿元回购公司股份。显然,靓丽的业绩以及公司大手笔的回购,都未能拉住天合光能持续下挫的股价。

与不断蒸发的公司市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合光能实控人高纪凡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却是节节攀升,从2021年的第1339名飙涨至2023年的第295名,其财富也由170亿元上升至545亿元。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