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秀中
[ 一些传统汽车重镇在“电动化”过程中因“大象转身”而滞后,但是现在在智能网联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力图扭转赢得下半场,扭转局势。政策持续加码,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下一轮重要的发力点。 ]
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压力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撒手锏。各地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配套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最近,贵州、安徽和湖北等省份相继发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其中,贵州是新加入者,而湖北和安徽则是规划和政策的加码。
不过,全国各地一拥而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各地纷纷布局
近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包括,到2026年,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湖北省也印发了《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产值达到3500亿元。
安徽省的声势更大,召开了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在全国率先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向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从大变强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已经成为多地政府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正处于风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了引领地区增长的支撑。因此,不仅包括拥有良好汽车工业基础的湖北和安徽等省份加码投资,也刺激比如贵州这样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挤进来。
冯雷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辐射十分广泛,全产业链合计400多个产业环节。既涵盖装备、金属加工等国民经济的主要制造业门类,也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产业领域,具有动力电池、线控底盘、智能座舱、汽车电子、5G通信、智慧公路等多个“坡长雪厚”的子赛道。
因此,新能源汽车对于经济拉动效果明显。冯雷表示,举例来讲,仅浙江一省的汽车零部件产值就接近8000亿,加上整车制造超过万亿产值,从业人员超过30万,拉动产业链周边就业接近100万人,同时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效应明显。官方也有过相关预测,汽车产业投入1个单位投资能够拉动7~10个单位的产出。投入产出比在所有工业领域中是最高的。
事实上,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汽车“电动化”革命,使得汽车工业薄弱的地区有了超越的希望。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就显示,非汽车制造大省借势新能源,成功进阶造车新高地。2022年,陕西、江苏、浙江三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14.13%、8.52%、8.21%。
其中,陕西就是从一个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一跃成为汽车大省的成功例子。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排名从2021年的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相比2020年前进了10个位次。
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最大。2022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2万辆,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272%,高于全国175个百分点,产量同比增速居全国第一。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76.2%,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14.5%。
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增长成为陕西去年经济领先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地在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不遗余力,不仅拿出真金白银财政资金支持,还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方面予以倾斜。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朱长才最近在发布会上表示,为推动安徽省“首位”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近年来,省财政厅坚持“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综合运用减税降费、基金投资等方式,以财税政策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金白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作为后发地区,贵州也准备拿出有力政策吸引投资。贵州明确提出,统筹各级产业基金、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整车企业投资项目或关键零部件项目的支持力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补助,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产业带动性强的整车重大项目,可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
不仅强化资金支持,贵州还要求强化专班服务。对在贵州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专班服务,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前提下,对项目备案、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等按绿色通道办理,项目所需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由省级层面统筹优先保障。
防止产能过剩
不过,在各地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风险也在上升。这些风险不仅在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还可能在于风向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下半场赛道,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
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就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风口行业,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技术、资本汇拢集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转型升级方面的愿望,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省市、地方确实存在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冯雷表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目前还不存在,但存在个别环节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和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如动力电池,我国到2025年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约1200GWh,目前的产能规划达到4800GWh,动力电池会存在供大于求。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还是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为主,预计未来3~5年,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更强固态电池会有较大的突破,未来,低端产能淘汰是必然现象。同时,储能的需求也会消纳一部分过剩产能,整体来看,还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
冯雷认为,就整车而言,国家也在通过政策手段控制过剩产能,从全球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欧洲由于电力紧张可能有减缓迹象,接下来对于东南亚、中东、南美、俄罗斯等消费市场的汽车出口和本土企业的在地生产动态将非常值得关注,需要动态调整产能规划策略。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仍在向深远推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表示:“如果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作我们的上半场,上半场打得不错。但是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个下半场。”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今年年初发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就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承载更多重任、演化更多内涵、迭代更多创新,逐步向智能移动终端迈进。地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电动化”层面考虑,也可考虑超前布局“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化”“数字化”产业生态。以北上广深等城市为代表加速抢占自动驾驶高地。
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方向争抢可能面临落后的境地。事实上,一些传统汽车重镇在“电动化”过程中因“大象转身”而滞后,但是现在在智能网联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力图扭转赢得下半场,扭转局势。政策持续加码,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下一轮重要的发力点。
比如,重庆将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按规划,到2025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10%以上。到2030年,重庆将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全球一流水平。
冯雷表示,智能化是一个更加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赛道。区域的供应链将会重新整合,汽车产业链将会从现在的“星系结构”演变到“网络结构”,一部分城市虽然没有主机厂,交通区位优势也未必很显著,但是通过嵌入新的产业链,具备一部分核心产业要素的支配能力,比如深圳通过有华为、腾讯这样的电子通信产业深度影响着当今的汽车产业链;再比如长春、沈阳、哈尔滨等传统汽车城市也会因为缺少在智能化、AI等相应的人才、创新和资本,被迫成为一个单一生产制造中心而不是引领行业的创新中心,从而只能获取生产制造环节获取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