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题:持续向好,“中国经济衰退论”可休矣!
新华社记者樊宇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成绩单”18日出炉,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从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指标来看,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势头。数据发布后,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上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这充分表明,国际社会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
纵观当前国内经济运行,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援引高盛分析师分析认为,近期数据显示,进入第四季度的中国经济“冒出了更多绿芽”。彭博社认为,从第三季度势头来看,中国经济年度增长目标已触手可及。
事实是对刻意制造中国经济负面预期的最好回应。过去几个月,美国对华遏制不断加码,通过行政令为贸易设障,渲染市场风险给投资筑墙,试图以权力之手让企业远离中国。眼看打压中国并没占到多少便宜,又发起了舆论攻势,竭力鼓噪“中国经济崩溃论”,试图制造中国经济信心危机。对此,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9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西方唱衰中国经济,目的在于阻吓跨国企业,以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同时打击中国士气,延缓中国经济发展。瑞士《新苏黎世报》近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衰退论”反复出现在国际舆论中,但也屡屡被证伪,只是一种“奇怪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事实证明,国际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远非美国政府一纸政令就可以改变。
近期,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高盛亚太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师慕天辉认为,多项政策措施发挥作用,四季度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向好。瑞银、贝莱德等外资巨头也发出看好中国市场机会的声音。不少跨国企业给中国经济投下了“信任票”。德国车企大众7月宣布将斥资7亿美元参股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在谈及投资时指出,中国创新的势头和速度要比欧洲和美国高出许多倍。这样的增长潜力、这样的创新速度,是任何其他市场望尘莫及的。同样被中国深深吸引的还有深耕中国市场近40年的百威集团,该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邓明潇近日在上海参加活动时表示,百威注重业务的长期发展,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根基相当坚实。
随着一系列针对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回暖迹象越来越显著。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超8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超7500亿元,涌现出诸多新场景新玩法。人气旺、消费热、业态新的“超级黄金周”折射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动能。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正发生变化,预计消费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集聚,成果也在不断显现。刚刚闭幕的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共吸引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丹麦、法国等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一批“高精尖”展品集中亮相,显示出中国船海装备领域不断取得的新突破。刚刚开幕的广交会规模再创新高,包括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在内的“新三样”产品受到采购商的青睐,新能源展区的规模增幅达172%。中国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不断激发新的机遇。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桥梁,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品牌,今年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万列,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即将如约而至的第六届进博会,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已超去年,展品正从四面八方星夜兼程被运往上海,赴进博之约。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多,而中国贡献了宝贵的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日前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固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对中国经济的长远信心有着坚实的基础。(完)